科研方向
当前位置: 首页 > 科学研究 > 科研方向 > 正文
科研方向
发布时间:2023/10/23 00:00:00 | 点击:

深圳大学智能光测图像研究院介绍

     深圳大学智能光测图像研究院由中国科学院于起峰院士领衔,致力于先进光学测量、成像、感知、及信息处理领域的源头创新,开发新型智能化光学测量仪器。研究跨尺度光学精密测量技术、极端条件超常规测量技术、计算光学成像与测量技术、多传感器融合感知与控制技术、人工智能信息处理技术,服务于智能制造、生命健康、国家重大工程、国防建设等领域。团队针对大型结构形貌与变形测量提出了多种新型摄像测量系统,解决了桥隧静动态变形、大型舰船船体变形、风电叶片形貌和变形、飞机机翼变形等多项国民经济和国防建设中的困难问题。现有专职教师20人,其中教授7人,副教授9人,助理教授4人。研究院发表学术论文SCI、EI收录150余篇,授权发明专利100余项,完成专利转化16项,承担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等国家级项目30余项,曾获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1项、省部级科技进步奖3项。目前建有深圳市智能光测与感知重点实验室。

                                                                           团队合影


                                                         核聚变物理研究团队

  核聚变物理研究团队由李建刚院士领衔,主要开展聚变与等离子体物理等重大科研项目和战略能源前沿基础和关键技术研究。团队目前依托深圳大学新能源研究中心及李建刚院士工作站开展科研工作,新能源研究中心由深圳大学、中国科学院等离子体物理研究所联合建立,高翔研究员为中心主任。目前团队有专职教师4人,博士后十余名,已累计培养出站博士后50余名。团队曾参与深圳市先进能源研究院组建工作,先后获批科技部重点研发专项课题、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等科研项目50余项,发表论文百余篇。团队与美国德克萨斯大学、中科院等离子体所等单位建立长期合作,并引进Helimak(深大磁环)装置,该装置目前已经恢复放电。

                                                                                   团队合影

深大磁环


                                   生物医学光子学研究团队

     生物医学光子学研究团队由国家杰青、深圳大学讲席教授屈军乐领衔,团队现有专职教师20人(含外籍特聘教授1人),包括国家杰青2人、国家优青2人、青年千人1人、深圳市鹏城学者特聘教授2人。主要开展超分辨成像、多光子显微成像、多模态光学成像等前沿生物光子学技术与方法,以及光学探针与成像、纳米光子技术、纳米光子诊疗、光学诊断仪器等研究。目前承担国家科技部重点研发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大科研仪器研制项目、重点项目等一批重要科研任务。近三年科研经费到款达5000余万元,在包括Nature Communications、Light: Science & Applications、Advanced Science、PhotoniX、Advanced Materials等在内的国际知名期刊发表SCI学术论文300余篇。经过多年努力,生物医学光子学研究团队已成为一支高水平、国际化的研究团队。


                                                                                 团队合影


                                                                   光纤传感技术研究团队

光纤传感技术研究团队由国家杰青,万人领军人才、珠江学者讲席教授王义平领衔,现有101人,其中教师11人、专职研究员10人、博士后8人、博士生20人、硕士生53人。主要开展光纤传感技术研究,研究方向:(1)光纤微结构器件制备技术;(2)极端环境光纤传感技术;(3)生命健康光纤传感技术。

团队组建了“广东省光纤传感技术粤港联合研究中心”、“深圳市物联网光子器件与传感系统重点实验室”、“深圳市超快激光微纳制造重点实验室”、“深圳市光学材料飞秒激光制备技术工程实验室”、“飞行器智能结构联合研究中心”等大型科研平台,现有超净实验室1000平米,仪器设备价值1.2亿元。

近五年,发表期刊论文203篇(SCI论文191篇,一区57篇、二区95篇)、会议论文175篇(大会报告2篇、特邀报告89篇)、专著章节3章,主办学术会议13次;研究生参加国际国内学术会议136人次,口头报告57人次。

近五年,研究中心立项科研项目110项(国家级37项、省部级30项、市级19项、横向15项、人才启动9项),总经费1.48亿元;授权国际和国内发明专利共42项、实用新型专利54项;

团队成员入选人才计划共35人次,其中获国家杰青、国家优青、国家青年特聘专家等国家级人才计划16人次、广东省杰青等省级人才计划5人次、深圳市优青等市级人才计划14人次。研究中心成员获教育部自然科学奖二等奖、广东省光学学会光学科技奖一等奖、深圳市自然科学奖一等奖等科研奖励。

研究团队不仅重视前沿领域的应用基础研究,也积极开展核心技术的转化和科研成果的产业化。团队积极响应国家双创号召,深入推进核心技术的产业化进程,成功孵化“深圳光子传感科技有限公司”,通过与中国航天科工集团、中国航空工业集团、中国核工业集团、华为技术有限公司等大型企业开展合作,服务于国家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需求。




                                                                           团队合影

                                                                                实验室


深圳大学量子精密测量研究所

   深圳大学量子精密测量研究所由国家杰青、国家特支计划科技创新领军人才李朝红特聘教授领衔,面向量子科技前沿,在量子工程与人工量子体系、量子关联与新奇量子物态、量子精密测量与量子传感器件等前沿领域,理论与实验并举开展基础研究。结合国家对精密测量的重大战略需求,发展量子传感和量子光电集成等方面的关键技术,服务国家和粤港澳大湾区量子传感器件产业的发展。研究所正在建设铷原子量子气体实验平台、冷原子钟实验平台等。现有全职在岗研究人员14人,包含:国家杰青李朝红教授、国家优青李俊教授、鹿博副教授、姜维超副教授、龚志瑞副教授、韩成银助理教授、杨晓东助理教授、张莉副研究员、庄敏副研究员,及博士后林凌、李柏军、刘然、王新强和贾利娟;荣誉教授2人,包括:Yuri Kvishar院士、Joachim Burgdörfer 院士;访问教授1人:国家杰青彭良友教授。现有研究生13人,包括:博士1人、硕士12人;研究助理1人。研究所成员在量子科学与技术研究领域具有雄厚的学术积累,在《Rev. Mod. Phys.》、《Nature Physics》、《Phys. Rev. Lett.》、《Nature Communications》、《PRX Quantum》、《npj Quantum Inf.》、《Phys. Rev. A/B/E》等国际知名期刊发表论文数百篇。在研科研项目包括: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杰出青年基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优秀青年基金项目、国家重点研发计划等23项,科研经费共计4449万元。同时,参与粤港澳大湾区量子科学中心的共建,承担了冷原子CPT钟的研制、拓扑量子物态的调控与表征等项目。


                                                                             团队合影



                                  先进激光技术与材料应用研究团队

先进激光技术与材料应用研究团队由知名激光专家阮双琛教授领衔,现有专职教师14人,其中教授6人,副教授3人,专职研究人员4人,研究助理1人。团队围绕紫外、可见、近红外、中红外到太赫兹波段的光电和超快激光材料、器件、技术、系统、及其应用装备进行研究;近五年承担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国家863计划课题、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面上和青年项目等16项国家级项目,以及22项企事业单位横向和产业化课题。团队开发了系列超快和高功率激光系统,并在大族激光有限公司等单位进行推广应用。相关成果获得美国及中国专利授权55项,其中发明专利28项,在国际重要学术期刊上发表SCI论文近300余篇,出版专著2部。曾获得广东省科技进步一等奖、中国专利优秀奖、中国光学工程学会科技创新技术一等奖和二等奖、深圳市科技进步一等奖和深圳市科学技术专利奖。

                                     团队合影

                                                                     超净实验室


                                                                         瞬态光子信息技术团队

李景镇教授和徐世祥教授领导的瞬态光子信息技术团队在瞬态光子成像光学方向在国内具有重要影响,在微秒级大空间带宽积成像以及飞秒级超快实时成像方面达到国际领先水平,在超快光场调控,超快太赫兹探测/成像等方面成绩斐然。实验室400平方米,其中超净室150平方米,设备包括大型飞秒激光系统2套,光纤飞秒激光、皮秒激光、纳秒激光器多套。团队现有教授3人,副教授4人,助理教授/讲师2人。获国家级项目资助20多项(包括国家自然科学重大仪器项目和重点项目各1项)。2004年以来该团队成员获得了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广东省科学技术一等奖、上海市技术发明奖一等奖、军队科学技术奖一等奖、深圳市科学技术奖最高奖—市长奖等。培养的研究生获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国赛金奖、曾国藩青年学者奖、王大珩学生光学奖、光电赛华南区一等奖、广东省优秀硕士论文奖等。在Advanced Photonics, Laser & Photonics Reviews, High Power Laser Science and Engineering等刊物发表论文250余篇,中美发明专利40余个。

                                                                              团队合影


                           微纳光电子技术及5G应用团队

       团队由国家专家和深圳大学特聘教授钱正芳领头、孙一翎教授、黄浦副教授、范姝婷助理教授、王任衡助理教授、朱华助理教授、张鹏助理教授等组成,形成博士后和研究生指导团队。科研团队获得国家、广东省、深圳市孔雀计划、深圳大学高水平大学建设等基金或项目支持,初步建成先进电子和智能天线研究所和三千万高端测试仪器设备平台,包括纳米材料生长、激光直写光刻机、毫米波太赫兹实验室、电池实验室、小型超算、和万级超净间。团队研究方向定位于高质量微纳米材料结构制备、微纳米传感器、智能相控阵天线、5G手机通信模块、毫米波太赫兹测试与技术应用。团队在IEEE期刊、Nature communication、Scicence advanced、MATTER、ACSnano、AFM、NanoEnergy等国际顶级期刊发表论文多篇。经过多年努力,已形成一支高水平、国际化研究团队。


                                                                             团队合影

                                                                               实验室


                           

                   柔弹性电子与纳米传感器(SENS)研究中心

   柔弹性电子与纳米传感器研究中心由深圳大学特聘教授彭争春领衔,团队有专职教师5人,副研究员1人。团队研究领域包括纳米功能材料、柔性传感与致动器件、微纳制造工艺、多器件异构集成、人工智能算法等,特别是基于纳米功能材料与弹性体材料的复合,结合创新的器件设计和先进的微纳制造,实现可弯曲、延展、自贴附或可植入的多模态传感阵列及反馈系统,开展其在机器人电子皮肤和人体集成电子等领域的应用,为机器人触觉智能、人体生命体征监测、人机协作共融等领域提供多参量感知与高精度控制技术。团队近5年发表Adv. Mater., Nano-Micro Letters, Adv. Func. Mater., Adv. Science, Biosensors & Bioelectronics, JMCA, Small, Microsystems & Nanoengineering, ACS Sensors 等高水平期刊论文近100篇,申请发明专利30余项,其中部分已获得授权。团队承担的政府科研项目总经费超过5000万元,获得社会风险投资2400万元。

                                                                            团队合影

                                                                                 实验室


                                                       X射线图像诊断科学与技术研究团队

X射线图像诊断科学与技术团队由郭金川教授领衔,依托于光电子器件与系统教育部/广东省重点实验室,主要研究方向为X射线成像器件及技术、特种激光器及其关键技术。团队现有专职教师6人,其中教授3人,副教授2人,助理教授1人,其中入选深圳市高层次人才4人,另有在站博士后4人,在研博士及硕士研究生20多人。团队承担包括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大仪器专项和重点项目在内的国家、省、市等各级科研项目30余项,科研总经费累计5000余万元。在国际上首次提出并研制成微米周期线发射体阵列X射线源、研制成大面积硬X射线相衬成像用相位光栅和深宽比达到100:1的吸收光栅、研制成功高分辨X射线转换屏以及具有分析光栅功能的X射线探测器,并在自行研制的关键器件基础上,建成了国内首个基于线发射体阵列的X射线泰伯-劳干涉仪相衬成像系统,开展相位图像恢复算法研究。在特种激光器领域,针对提升超快激光器“功率稳定性”和“光束质量”两大时空核心性能指标的研究需求,提出并发展了基于传播圆的高稳定输出功率激光器设计方法,解决了谐振腔内光斑变化导致净增益波动问题;提出并发展了曲面镜像散相互补偿设计方法,解决非旋转对称谐振腔存在像散问题,补充和发展了传统谐振腔理论,实现了高光束质量、高稳定输出功率超快激光器研制及其产业化应用。或授权专利30余项,在高水平学术期刊发表论文200余篇,并获得广东省技术发明二等奖1项、深圳市自然科学奖二等奖1项、中国仪器仪表学会二等奖1项和中国科技产业化促进会科技创新二等奖1项。

                             团队合影

                        研制的首个线发射体阵列X射线管和高分辨X射线图像探测器


                                                               超快诊断技术研究团队

    超快诊断技术研究团队由刘进元教授和蔡厚智研究员领衔,现有专职教师9人,其中教授/研究员3人、副教授/副研究员2人、讲师/工程师4人。面向国家战略高技术、国防科技、国家大科学工程、基础前沿科学等重大需求,开展超快高分辨高灵敏宽光谱等光电信息探测与成像技术研究,主要包括超快光电探测与成像、超快CMOS成像芯片、超快成像工程化及产业化应用等,服务于国家激光核聚变战略和其他超快光电领域。近年来完成国家科技重大专项、国家高技术863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等科研项目50余项,研制成20多台套不同类型超快诊断成像系统,并成功应用于激光核聚变和Z箍缩核聚变等研究,先后获得国家发明和科技进步奖8项、省部级科技进步奖23项,为国家的重大国防建设及重大基础研究做出了重要贡献。

                                                                              团队合影

                                                                            实验室

                                                                

                                                先进半导体材料与功能器件研究团队

   先进半导体材料与功能器件研究中心主要从事氮化铝单晶材料、功率电子器件、功能性光电晶体管、微纳光电器件等方面研究。中心现任主任一武红磊教授、博士生导师,射频异质异构集成全国重点实验室副主任,深圳大学优秀学者。研究中心在深圳大学光电子学研究所氮化铝晶体研究组的基础上组建而成。氮化铝晶体研究组成立于2003年,是国内最早开展物理气相传输法生长氮化铝晶体的研究单位。研究中心目前掌握了生长氮化铝单晶体的关键技术,拥有多项氮化铝晶体炉设备和生长技术专利,研制出英寸级(直径最大~4英寸)的氮化铝晶体,实现了氮化铝基紫外发光、探测器件以及电子器件的制作。随着多位在光电晶体管、异质结电子器件、纳米能源领域优秀人才的加入,研究中心已成为一个涵盖材料生长、器件制备、系统构建、性能表征等多个方面的综合性先进半导体材料与器件研究基地。研究中心承接了包括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973前期研究专项、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广东省重大科技专项等科研项目40余项,项目总经费达7000余万元,获得/申请国家专利40多项,发表各类学术论文220多篇。目前中心共有成员41名,其中,博士3名、硕士生26名,科研队伍结构科学、经验丰富、执行力强。中心科研设备价值2800余万元。


                                                                              团队合影


                                                                            实验室

                                     超快激光研究团队

       张晗教授领导的超快激光技术团队在非线性光学激光及应用方向在国际具有重要影响:研制出高性能激光锁模器件,实现从飞秒到皮秒的突破,应用于覆盖从可见光到中红外波段的超短脉冲产生;研制出适用于高速光调制和光计算的集成器件,开发出了100G大宽带的石墨烯光调制器件;与基因编辑技术交叉融合,研制出快速精准甄别病毒分型高特异性传感器件。相关成果被中国光学工程学会鉴定为“研究成果整体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张晗教授率领团队长期致力于研制能够满足国家重大战略需求的光电子芯片与元器件,在学校及市政府的支持下,2016年组建深圳市黑磷光电技术工程实验室。团队现有助理教授/讲师4人,副研究员5人。获国家级项目资助10余项。2013年以来,该团队成员获得教育部自然科学奖二等奖1项、广东青年科技创新奖1项、天津市自然科学奖一等奖1项、湖南省自然科学奖1项,黑龙江省科学技术奖1项、吴文俊人工智能专项芯片奖1项、中国光学工程学会科学技术奖1项、中国光学工程学会科技创新奖1项、团队已培养4人获王大珩光学学生奖,1人连续四年获评科睿唯安“全球高被引科学家”称号,在《Nature Communications》、《Angew. Chem. Int. Ed.》《Science Advances》、《Physics reports》等刊物发表论文300余篇,授权专利超50项。

                                    团队合影


                                微纳光电子技术与器件团队

   微纳光电子技术与器件团队依托2012年成立的“深圳大学微纳光电子技术研究所”,主要从事微光学与二元光学技术与应用、光通信技术与器件、光伏技术与器件、光电子材料与传感器等领域的研究,由徐平教授领衔的10多位光电子专业的教师组成,团队成员全部具有博士学位,其中教授2人,副教授2人,孔雀及深圳市高层次人才4人,助理教授及中级职称6人。近年来培养硕士博士博士后70多人。承担或完成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等国家级项目以及省/市/区/校级项目共50多项。在集成微光学导光板、平面集成光学相关器、太赫兹功能器件、全息防伪技术、气敏传感器、微纳光通信器件、微纳显微成像、硅基光子集成及超材料、微纳光伏与发光器件等方向取得多项研究成果。在《Nano Letters》、《Photonics Research》、《Nano-Micro Letters》、《Optics Express》、《Science In China》等国内外著名学术期刊上发表100多篇学术论文,拥有30多项发明专利,曾获得广东省科技进步奖、深圳市科技进步奖等奖励。

                                                                              团队合影


                                                               薄膜物理与应用研究团队

薄膜物理与技术方向团队现有教授3人,副教授9人,讲师8人,其中具有海外背景教师12人;研究方向主要包括新型硫系薄膜光电应用研究、热电薄膜应用研究、全固态锂电池、气敏薄膜传感器、声表面波器件和节能智能薄膜应用研究等;近5年承担和完成国家、省和市项目30余项,在国内外权威期刊上发表SCI收录论文200余篇,授权国内外发明专利20余项,获国家和省科学技术奖多项;已培养了一批在科研高校院所和企业公司从事本专业的高端人才;积极推进产业化进程,协助孵化多项薄膜相关产业落地

                                                                                团队合影

                                                                           实验室


                             中国核能与安全高等研究院

       2020年9月,中国核工业集团联合深圳大学及其他成员单位共同成立中国核能与安全高等研究院(简称“核高院”),其业务管理属性为理事会领导下的院长负责制,理事长由中国核工业集团副总经理担任。 核高院充分依托中国核工业集团行业龙头优势、粤港澳大湾区和深圳先行示范区“双区”优势、深圳大学在人才队伍和科技创新的体制机制优势,以国家国防工业、核工业、生态环境领域的世界科技前沿、经济主战场、国家重大需求、人民生命健康为重点,打造成中国核工业集团与深圳市共建的科技创新体系重要载体,是服务国家国防工业、核工业、生态环境建设的人才培养、科技创新、社会服务、国际交流合作的高水平开放平台。核高院主要有四大研究方向:先进核能技术与数字化、辐射防护与核探测、核设施退役与放射性废物治理、核医学技术与放射性药物。



                                                 高纯锗材料与探测器研究与制造团队

高纯锗探测器是伽马射线测量能量分辨率最高的设备,可以精准测定放射性核素种类与强度,是核辐射伽马探测领域的高端检测设备之一。国内的高纯锗探测器目前被国外垄断,每年需要进口200-300台,单台高纯锗探测器售价约为100-150万元。

   深圳高纯锗材料与探测器研究与制造重点实验室成立于2011年,实验室面积约300平方米,自主研发了适用于高纯锗单晶制备所需的区熔设备与直拉式单晶炉设备;突破了区熔锗多晶杂质的高效分离关键技术与低位错锗单晶直拉法生长技术;形成高纯锗单晶制备与质量检测完整工艺流程。目前针对高纯锗单晶的产业化,团队设计与开发锗单晶制备工程化工艺与设备,未来将为彻底解决高纯锗单晶国产化问题提供方案。

                                                                          团队合影


                                                                       先进核能研究团队            

      先进核能研究团队由殷园研究员领衔,成立于2013年,团队有专职教师8名,包括特聘院士1名、特聘国家级专家1名、深圳市孔雀人才4名和后备级人才1名。团队致力于先进核能系统的物理、热工、安全、控制、燃料、材料等关键科学问题的研究。近五年,团队主持或参与了包括科技部重点研发专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联合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和青年项目、广东省自然科学基金、深圳市重大科技产业专项、深圳市科创委基础研究项目等纵向项目20余项,总经费超过2400万元。作为“对俄合作中国铅铋快堆(ACRL)合作联盟”创始成员单位,团队承担了中广核集团“铅铋快堆”战略专项项目30余项,累计总经费超过6000万元。近五年,团队累计发表高水平论文100余篇、申请专利/软著10余项,培养研究生20余名。

                                                                   团队合影


                                                        先进传感技术研究团队

先进传感技术团队由李学金教授领衔,依托于深圳市传感器技术重点实验室、深圳光纤传感网技术工程实验室,长期从事传感器技术相关领域的基础和应用研究工作,主要研究方向包括:基于新原理和新材料的传感器研究、新型传感器技术研究和传感器技术应用研究。新型传感器研究包括各类光纤传感器,如光纤位移传感器、光纤温度传感器、新型光子晶体光纤温度和应变传感器、光纤表面等离子传感器、基于与多模干涉结合的光纤SPR多参量复用传感器、光纤拉曼传感器、实用化的光纤压力振动传感与网络系统、超灵敏纳米材料气体传感器与热电薄膜传感器、传感器及其系统等。团队现有专职教师7人,包括教授2人,副教授3人,助理教授1人,实验师1人。其中入选广东省“千百十”人才1人,深圳市孔雀海外高层次人才、深圳市高层次人才5人。近五年来,团队共承担了科研项目27项,总经费2857.51万元;发表科研论文90篇,其中SCI/EI收录82篇。团队目前已申请专利46项,获得专利授权27项,其中部分专利已成功实施转化。科研成果曾获得2009年度深圳市科技创新奖、2010年度广东省科技进步三等奖、2019年度深圳市自然科学奖二等奖。在第十二届、第十七届、第十八届、第二十二届中国国际高新技术成果交易会上,多个科研产品荣获“优秀产品奖”。

                                                                      团队合影

  

                                                           

                                                         等离子体与材料表面工程团队

       等离子体与材料表面工程团队由黄建军教授领衔,现有专职教师9人,其中教授1人,副高级3人,助理教授2人,实验师3人。设有“深圳大学-中国科学院等离子体物理研究所联合应用等离子体实验室”科研平台,拥有大气等离子喷涂系统、爆炸喷涂系统、智能等离子体3D增材系统、射频等离子体多靶磁控溅射系统、真空定向凝固设备、电弧烧结与熔炼设备、高能电子束热负荷测试与表面改性系统、高温高压氦冷回路系统、离子注入设备、射频等离子体表面改性设备、高熵与非晶合金计算服务器等贵重实验与设备系统,还包括金相显微镜、压汞仪、显微硬度计、力学试验机等众多表征与测试设备。团队基于等离子体物理与相关技术,专研聚变堆材料&部件的研制与使役性能研究(背靠国家磁约束核聚变大科学装置)、高熵与非晶材料研制、先进功能涂层材料与表面技术研究、聚变智能数据分析技术研究。近五年承担国家科技部重点项目、基金委项目近十项,省、市级项目若干,经费超1000万;在核聚变、高熵合金材料、表面工程领域共发表知名SCI学术论文四十余篇,申请国家发明专利十余项;培养硕士生二十余名,除部分选择继续深造以及进入政府、体制部门外,多在新材料、新能源、芯片半导体、人工智能等高新技术企业就业。




                                                                 凝聚态物理研究团队     

   凝聚态物理学是现代物理学的核心领域,是研究新材料、新器件和新工艺的科学基础。团队专注于新兴量子材料和纳米器件的电、光、热、磁和超导特性的研究,注重物理学及其交叉学科领域的创新性人才培养,以探索和解决重要科学前沿问题和国家重大科学战略为己任,致力于建设一个特色鲜明、优势突出的凝聚态物理学研究团队。

    团队带头人王健讲席教授入选国家重大人才工程计划,团队成员包括教授4人、副教授3人、助理教授3人,其中广东省高层次人才获得者1人、深圳市高层次人才获得者8人。团队在量子输运理论和计算方法及软件方面的研究成果位于国际前列,与国内外多所高校和科研机构建立了密切的交流与合作。已完成或在研包括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在内的国家、省、市各级项目超过30项,近五年在Phys. Rev. Letts.、Nature Comm.、Phys. Rev. B等国际期刊上发表论文60余篇。

                                                                         团队成员




Copyright©2025 必赢76net线路(BWIN中国)官网登录-欢迎您

Baidu
sogou